高價值智慧財產的經營管理,在授權轉讓、作價入股、質押融資、企業重組與併購、訴訟維權、技術引進等活動中,都應該得到廣泛的應用。經過多方努力,你知道早在去年就有廠商以無形資產為標的成功向銀行貸款融資了嗎?
不囉嗦,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無形資產創新價值鏈─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榮譽講座劉尚志教授
本次座談會由國內智財大師劉尚志教授擔任主持人。
劉老師開宗明義就提到,以前在台灣,企業透過「專利」的方式來發揮並且保障自己的創意,但若是想善用這個「無形資產」,光專利申請就得花費3到5年,等專利到手後無論是想以訴訟、授權等方式,或想藉由專利排他性增加市場競爭力,亦或是最困難的產業升級,少說都需要花費5到10年以上才能看得到效果,這對「資產」的利用來說是非常沒有效率的一件事情。所以,很多中小企業根本等不到自己手上無形資產開花結果的那一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本次座談會主要希望能讓台灣加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其目的是讓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可以順利吸引銀行或投顧公司的「融資」及「投資」。至於如何落實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及效益,其實早在去年7月24號經濟部就通過了產業創新條例的修正,裡面有提到需要成立無形資產評價的機構,藉以將無形資產推向市場化、證券化、融資及投資的康莊大道。
做為背景說明,接下來將邀請兩位專家為大家簡介目前台灣無形資產現況,以及無形資產融資保證機制。
無形資產政策推動現況─新穎數位文創張瑩珠副總
統計美國前500大企業市場價值,會看到無形資產占比例從1975年的17%成長到現在的87%,代表21世紀若是想評估一間企業在市場的價值,判斷依據已經從古早的有形資產為主(自然資源、土地、廠房、設備),轉變為以頭上那顆腦袋為主(創意)。而保護創意最好的方式就是排他性最強的「專利」,另外像「品牌」、「商標」、「營業秘密」、「研發紀錄」等等,也都有包含在無形資產的範疇內。
依照「世界經濟論壇」(WEF)所公布的「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在「創新能力」項目中,台灣與美國、德國、瑞士並駕齊驅。
身為亞洲第一的台灣,創新創意能力這麼強,那專利產出量呢?這20年來,我們專利申請從全球第12名成長到第8名,資料量約150萬筆;對岸大陸的專利產出短短幾年內衝上全球第1,現在專利產出是第2名美國的2.6倍;日本專利產出約510萬筆、韓國專利產出也有約250萬筆。
以大陸來說,他們大廠早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專利布局,而2006年開始推動的「十一五」知識產權政策,則是針對大陸各省各大工業區內的中堅企業,政策落實後也可以看到它們專利布局導向改以製造業的技術為主。
台灣近三年專利產出量從2017年將近七萬件,下降至2018年的六萬件,到2019年更降低到僅剩五萬五千件,這裡有一個警訊:因為專利產出跟研發投資成正比,所以說明了台灣企業研發投資近年來是越發緊縮的。
值得慶幸的是台灣工業區各廠商研發投資相對穩定,其專利產出比例甚至逐年上升。台灣本土企業在2017年總共產出40,609件專利,其中有18.7%,也就是7,609件是工業區的廠商提出申請,在2019年台灣本土企業產出33,444件專利,其中7,450件是從工業區的廠商提出申請,產出占比成長至22.3%。
若將台灣工業區產出的這7,000多件專利細拆出北區、中區、南區及東區,可以看到2019年北區廠商持有專利的比例最高,約52%;中區約38%;南區9%;東區1%。不過,若以產出趨勢來看,北區2017年產出近5,000件,到了2018年產出量降低16%,剩4,190件,到了2019年又降低了7%,產出量僅剩3,912件;中區相比之下表現亮眼,2017年產出2,000件,到了2018年產出量增加5%,為2,100件,到了2019年更提升超過30%,產出量增加至2,800件;南區這三年產出量也是有提升的,從2017年566件,到了2019年產出量總共增加了14%,為656件。所以台灣在工業區的表現上這三年其實很好,只有北區是衰退的。
最後我們統計出2019年北、中、南、東四區,北部工業區總公司數約5,000家,有專利產出的公司數約355家,專利總數約4,000件,廠商平均專利擁有量約0.8件/家;中部工業區總公司數約3,600家,有專利產出的公司數約189家,專利總數約2,800件,廠商平均專利擁有量約0.8件/家;其餘南部廠商平均專利擁有量為0.2件/家,東部則是0.1件/家。
台灣政府也知道要促進產業投資需要依靠企業投入研發,才能改善產業技術發展,去年產創條例的修法,其實就是希望在無形資產有價化的過程中,活絡台灣的投資環境,增加產業競爭力。產創條例第四章裡面主要在強調的就是:智財布局分析、無形資產評價以及智慧財產權制度(TIPS)導入。
在談無形資產評價前,先談一下TIPS導入為什麼這麼重要。一間公司如何證明它的智慧財產權能量?專利總數其實充其量只是諸多指標之一,其他由公司各部門多年累積下來的無形資產保存紀錄也很重要。
去年金管會提出上市櫃公司導入TIPS並且通過驗證者,公司治理評鑑總分可以加1分。加這1分對政府有什麼好處?台灣以製造代工起家,到現在MIT品質享譽國際,靠的是什麼?政府當時不但積極推動ISO品質制度保證,也藉此落實了台灣製造業的品管制度。
透過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推動,是否也可以創造出一個無形資產架構的平台,讓大家有辦法在國內外供應鏈裡向上下游廠商證明「我們公司非常重視智慧財產權,也擁有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能力」,把MIT的好品質擴散到智財上?
資策會目前有兩天的線下課程,輔導培訓各企業導入TIPS,但我們還是會希望未來能有一個公開的線上平台,裡面有線上的「培訓學院」、有建立了完整智財制度規範/表單/辦法的「知識庫」、有各種輔助企業管理無形資產的「管理系統」、最後還能有一個「自評驗證系統」讓企業盤點自己的能量。
屆時,無論哪一家智財服務業的顧問進來,只要一看「自評驗證系統」上的評分,就能清楚知道該公司的弱點、需要矯正的措施、待輔導的項目,如此才能縮短企業在推動TIPS導入的期程,活化台灣的無形資產,未來不但能讓各大中小型企業更快打入國際供應鏈,也更能順利走向前面劉老師所說的無形資產市場化、證券化、融資及投資。
希望透過總會舉辦的這個座談會,活化台灣工業區廠商專利的質跟量,並以此引導台灣製造業走向下一步,創造下一次的經濟奇蹟──台灣智財之島。
智慧財產融資保證機制─工研院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王鵬瑜執行長
工研院的專利發展進程一路從單純的「增加數量」階段進入了「品質管理」階段,無論是想將專利授權/移轉給廠商,或是想將手中的專利做為彈藥庫輔助台灣企業打國際訴訟戰,或是想進入商品化階段,終極目標其實都是想依靠專利帶動台灣產業發展。工研院這一整套專利管理與智慧財產權經營的演變過程,其實也是台灣從「製造經濟」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縮影。
無形資產價值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如果能將無形資產的評價機制建立起來,將可以應用在:市場交易、財務報表(將無形資產也登列在財報上)、稅務規劃(節稅)、內部管理及訴訟等各方面。但這麼多年來,台灣企業的無形資產價值為何如此難呈現?首先,以前沒有法源依據或主管機關,也缺乏具公信力的評價人員提出一個客觀的評價基準,導致市場上一直呈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態,你要說它是古董價值上億好像也行、但你要說它只是一張紙好像也沒什麼不對。即便終於有人以一種很嚴謹可信賴的方式,算出了無形資產的評價,拿去銀行想融資,銀行也未必買單。
一直到這幾年,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首先政府的政策「產創條例」是一個很大的里程碑,2017年立法院通過「產創條例」,制定出中央主管機關經濟部,也確定了負責推動無形資產的單位是工業局。而臺灣中小企銀也非常有義氣願意做示範銀行,當時工研院為了增加銀行信心,還曾經對臺灣中小企銀黃博怡董事長承諾,若是挑選出的廠商未來付不出利息,工研院會付錢把那個專利買回來,結果黃博怡董事長居然說:不用,如果臺灣中小企銀連這種幾千萬的風險都不願意負擔,這種銀行我不開也罷。
當然,臺灣中小企銀能這麼有guts其中一個原因也是背後有信保基金撐腰,信保基金最後擔保成數甚至高達九成到九成五。
最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個很重要的契機點在2018年,蔡總統在亞洲矽谷跟幾位年輕人座談時,他們跟總統訴苦說:亞洲矽谷構想很好,但我們這幾個創業者來到亞洲矽谷之後還是一樣借不到錢。
總統當時就指派也在現場的工研院院長:工研院常常在做專利跟技術的評價,當初台積電跟聯電也是工研院評價出來的。是否能藉助工研院所擁有的能量,幫助這些中小企業的廠商,針對它們擁有的技術與專利作評價,讓它們可以跟銀行做對接?
工研院一聽當然是二話不說擔下來,目前工研院與信保基金的合作流程如下:
- 中小企業/廠商手中有好的專利或技術,向工研院提出申請
- 工研院篩選出優質企業轉介信保基金
- 信保基金以財務面過濾名單,轉介給金融機構
- 金融機構針對企業執行徵信
- 金融機構確定可融資,通知信保基金
- 信保基金將擔保成數通知金融機構
- 金融機構撥款給中小企業
其實不只專利,著作權、Knowhow、技術、商標、營業秘密全都是無形資產的範疇,但因為種類太多了,所以第一步是先從有證書有依據工研院最熟練的「專利」開始。工業局交代工研院,這一套評價機制務必要產出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其中包含:
- 合格可以執行評價的人
- 信保基金及銀行需要訓練出更多看得懂報告的人
- 統一規格(如同財報一般有固定格式)
- 參考日本的IP Bridge角色,扶植出專業顧問團隊產出一條龍服務
如此才能擴大無形資產的效益,讓最終目的不僅僅侷限於和銀行借到錢,借到錢以後這個企業未來是否能壯大?能上市櫃?能幫台灣打國際盃?當無形資產市場越來越穩健時,才能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及信保基金進入、也才有能力幫到更多台灣企業,魚幫水水幫魚。
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 秦嘉鴻總會長 |
這次感謝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舉辦本次座談會,從座談會中能看到台灣各界都開始重視無形資產市場,代表我們已經從「製造經濟」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台灣廠商總是太害羞不敢說出自己有多好,這次能由專業的工研院帶頭,協助挖掘出各廠商的強項及能量,讓有前景的公司都可以順利借到錢並且發展茁壯,未來當專利的評價機制完善後,也期許同一套機制可以再往外擴展到商標、技術、營業秘密等其他無形資產,讓「世界經濟論壇」(WEF)點名創新能力亞洲第一的台灣,可以善加利用自己的長處,再創一波MIT奇蹟。
未來如果還有機會參與更多座談會/研討會,也會在日後將心得陸續分享給各位。
有其他想要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底下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