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布局分析大解密】EP6─篩選/分類-不要爆肝而要保肝

【專利布局分析大解密】EP6─篩選/分類-不要爆肝而要保肝

我們在上一集介紹到了如何參考技術發源地及市場所在地挑選檢索資料庫。
緊接著進入爆肝的篩選/分類階段,這時如果僅仰賴一兩位專利工程師便想完成所有專利閱讀,除了容易折損良將之外,分類品質往往也令人堪憂。使用高效的協作平台,不僅可以多人同步分工,也能提升分類品質,讓專利的篩選分類階段可以「快,又有效率」!
不囉嗦,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1. 篩選分類”傳統”的流程
  2. 篩選分類”應該”的流程─多人協作、跨分類多工
  3. 技術多種分類一次搞定
  4. 篩選分類速度大幅提升的秘訣
  5. 效率30%↑,壓力300%↓

篩選分類”傳統”的流程

國內最早的專利分析軟體就是新穎公司在2000年開發的PatentGuider。
PatentGuider它是一個結合專利檢索跟專利管理面分析的套裝軟體,它建立了專利分析的作業流程。
所以它是檢索後先篩選專利,篩選完成才能進行專利管理面分析。
所以現在市面上大多數的專利檢索分析系統,也都是遵循這樣子的作業流程。
後來新穎公司又推出了專利技術面分析的PatentTech。
它可以從PatentGuider檢索跟篩選完的專利匯入到PatentTech系統當中,就可以讓使用者逐一去對每一件專利去進行分類,最後產生技術功效矩陣地圖。
就是一般我們常說的這個專利地圖。
可以說PatentGuider加上PatentTech它建立了國內專利分析的典範流程,它是從檢索、篩選 確認分析後,再進行管理面分析,接續的做專利分類,再進行專利技術面分析。

篩選分類”應該”的流程─多人協作、跨分類多工

因為資訊技術在進步,作業環境也大幅的改變。
傳統的單機版作業軟體,就是以前要把軟體安裝在你的個人電腦上,現在都已經被淘汰了,現在流行的是雲端平台。
也就是現在的專利檢索分析平台,大多數都已經改採線上作業模式。
以前的PatentGuider加PatentTech,也都已經整合成IPTECH了。
所以如果你是PatentGuider或是PatentTech的老朋友,就可以跟我們一起進階到IPTECH了。

過去受限了硬體還有軟體的效能,不能用網頁做線上的即時操作,因此在檢索跟篩選還有分類都必須一個階段完成之後才能再繼續進行下一個階段。
現在的系統開發技術大幅進步,網路速度也更快了,所以我們的作業程序當然要更有效率。
篩選跟分類專利可以一起進行,甚至多人一起同步進行。
不會篩選看一次分類又看一次。
以前因為分類會有不同構面,比方說 一篇分類我們可能會要分成技術分類功效分類甚至還有應用分類。
可能篩選要看一次、分技術又一次、功效再一次、應用還有一次,看四次。
結果就是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Q_Q
現在作業程序會是每次滾動檢索之後,我們就會進行初步的篩選,再來細部篩選跟分類。

技術多種分類一次搞定

在看專利的時候我還可以利用標記關鍵字的功能。
像是這篇專利它在講化合物”a compound”,關鍵字呢會自動標示,我就可以立刻秒刪,因為我們的技術跟化合物沒有關係。
或者是像這篇專利的技術、功效跟應用一次分類完,這筆專利就結束了。
我就不會重複篩選或是分類的時候不斷的重複看。
像畫面上這樣,我還可以切換技術、功效還有用途這些不同的模式來閱讀。
我就可以快速掌握從不同的構面的章節段落,來掌握這個技術的重點。

相同篩選分類速度大幅提升的秘訣

舉個例子,像是這篇facebook的專利8843號。
我們切換到技術的閱讀模式之後,在應用領域還有摘要的這兩個段落裡面,它就很明確地提到它是一個在VR影像中壓縮image-sensor資料的技術。
那在技術背景這個段落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它講述的是怎麼讓使用者可以看到3D的立體影像。
那我們接下來再切換到功效的閱讀模式,在提升效果這個段落裡面可以看到這個技術是希望可以透過獲取真實世界的圖像來組合成人工現實也就是Artificial Reality。
那在專利範圍的這個段落裡面它也提到,透過每個filter去擷取特定顏色信號,將圖案排列來形成拜耳濾光片陣列,其中綠色數量會大於其他顏色的數量。壓縮取得的圖像顏色信號,再發送到計算主機就可以做雜訊的過濾,還有去除馬賽克,經過信號的處理做降噪、校正、還有擴增影像後,再把圖像送到使用者終端。
講了那麼多複雜的字,其實它就是在談現在最夯的元宇宙的圖像傳感器應用。
如果我們再細部的去讀它的專利詳細資料之後,它裡面還有提到filter array分布。
它可以採用RGGRG,或者是GBGBGB這樣子的配置。
其實你就可以理解這篇專利,它談的就是濾光片的設計。
所以,我們可以用滑鼠拖曳的方式,把這篇專利加入左邊技術分類底下有一個濾光片設計的節點。
那因為同時它的技術也談到圖像的壓縮還有校正、降躁這些圖像的處理技術,所以我們可以用滑鼠再次的拖曳到技術分類底下還有一個節點叫做光電訊號轉換ADC。
那你就可以看到畫面上的專利,就可以同時有兩個技術分類,一個是濾光片設計、一個是光電訊號轉換ADC。
那另外,因為壓縮後的圖像可以增加傳輸的速率,所以在功效分類上我們還可以直接去新增一個提升傳輸效率這個節點,那同樣的把這篇專利呢拖曳到這裡。
這樣就會看到這篇專利,有兩個技術分類一個功效分類。
那這個專利,我們就可以理解它的技術特徵手段、應用場景、還有它準備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一件專利可以有多項分類。
當我們確認完它的技術手段、解決的問題、應用的場景之後,其實我們這篇專利就搞定了。
大概花十到十五分鐘就可以了。

效率30%↑,壓力300%↓

使用者用的是作業平台,如果這個平台它可以提供人性化、流暢性的作業程序,其實作業更直覺,不會有不適應的問題。
像新穎的IPTECH平台,它從檢索到完成儲存專案後,我們可以到分類功能再進行篩選分類。
其實你看就是畫面上面從左邊一步步做到右邊。
像分類也是透過滑鼠拖曳就可以輕鬆完成。

分享一下,一般像我們分析的專利案,假設最終的結果是400案的話,它其實是從檢索結果的3,000筆裡面初篩到剩1,000筆,再從1,000筆細篩分類到最終的400筆。
如果上班時間全天候不吃不喝不哈拉,都至少需要三到四週左右。
所以如果這階段沒有一個團隊大家協同合作,單靠一個人作業,就會看到那一個人他到最後看到專利就會想吐,很容易會罹患專利恐慌症。
也因此我們才會一直說這是一個爆肝的階段。
通常我們在篩選閱讀專利的時候,看到新的關鍵字,我們就會再把它加入滾動檢索的關鍵字當中。
每次新增的專利可能會從數十、到數百、甚至數千件,所以沒有剔除看過的專利 就會不斷的一直重複閱讀,這個就是很大的重工問題。
那接續在篩選分類過程中,最好可以像現在這個樣子可以拖拉專利到節點,這個專利分類它又可以自動幫我做儲存,甚至還幫我強調重點關鍵字,直覺又好用。
像其他以前我們使用過的其他平台工具,有的只能用再檢索關鍵字來過濾專利、那甚至或者是人工來去設定標籤,其實資訊非常的雜亂。
常常做到一半我們會忘了這裡是哪裡?我是誰?
這個階段其實已經很容易爆肝了,所以怎麼可以再有這麼不人性化的操作來影響分析人員的情緒呢?
重點是平台如果不能多人協作,全部都仰賴一或者是兩位專利工程師,這樣他們真的很可憐耶!也很容易折損良將。
他們可能過完年之後就會跟你說我要離職了,以後大家聽到要做專利分析,都會跟你說NONO那個好難喔我不會。
所以這個階段,是所有專利布局分析最傷人力資源的階段,但也是影響分析品質的階段。

這也難怪國內在推動整個專利布局分析是這麼的辛苦,不過也有了協同作業平台,大家就可以分工作業也有討論的基礎了。
像假設今天有一個專案管理者,那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擬定檢索策略還有確認顧問團隊們的分類品質,確保大家的分析標準是一致的。
那透過每日的定期盤點,他可以隨時跟團隊溝通每項子技術支節它的定義還有發展,團隊也會隨時回饋這些資訊,讓檢索專家可以再滾動檢索使用。
這個滾動可以是條件的新增、刪除或者是限縮,這都是有可能的喔。
搭配關鍵字標記小工具,就可以快速去掌握專利的重點,也可以從團隊提供的檢索關鍵字來強調關鍵字詞,這些都是非常好用的小工具。
讓工作流程「快!又有效率!」,就跟普拿疼一樣。
哇 看起來是真的非常有成效喔

一個協同作業平台以及一個拖拉式的多項分類技巧甚至於快速篩選的機制,這樣子比較創新性的平台,跟傳統無論是PatentGuider或者是PatentTech或者是現在一般的線上工具,對於在進行專利篩選跟分類的作業效率可以差至少超過30%以上。
就像我們公司今年實作總共有二十個案子,一個案子它其實平均只能執行兩到三週。
如果是像以前一樣一個人單打獨鬥這個傳統作業,根本就不可能做得到。
而且提升效率雖然是這階段的重點,但是影響最大的應該還是品質的大幅提升,這個才是專利布局分析的最大好處。
現在線上的產品其實很少有可以提供這麼便利的分類還有協同的作業機制。

在專利篩選跟分類的爆肝階段,真的非常需要一個良好的協同作業環境。
現在的產品其實已經可以做到協助我們提升整個工作效率高達30%以上,重點是它還可以增進我們的產品品質。
因為傳統的工具對於一次性的作業要達到多項的分類需求或者是要兼具多層次的分類,幾乎無法達成。
因此選擇一個友善的作業環境,真的是企業你在推進專利布局分析的第一步,請你一定要多加思考。

下集主要將探討:技術詞庫?AI閱讀?資訊技術是否能輔助我們閱讀專利並執行篩選分類?
也歡迎來我們的官網部落格看看,了解更多針對企業應該如何做專利布局,專家顧問的看法。

若是有其他針對專利布局分析想了解的題目或疑問,也歡迎在底下發問。